父母拒絕孩子時有方法 不要隨意訓斥

家長在拒絕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犯下的的。説“錯誤”其實有些嚴重,説“不當”可能更準確些,因為有比這“不當”更恰當的拒絕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接受規則,進而形成自律行為。

父母拒絕孩子時有方法 不要隨意訓斥

第一個錯誤:家長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對孩子吆五喝六。

家長過足了當領導的癮,把在外面受的氣全部撒給孩子,家長的心理垃圾轉移給了孩子。這是滿足了家長,倒黴了孩子。遇到寧死不屈的,雙方勢必劍拔弩張,親子關係惡化。長此以往,感受不到家長的温暖,孩子的心漸漸遠去,再也不回頭。真到那時,可就悔之晚矣啦!遇到個性温和的,雖然表面順從,心理也會受傷,變得謹小慎微,看人臉色,迷失自我。

一旦脱離家長的控制,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只會等着別人下命令,只能當可憐應聲蟲;另一部分孩子則如脱韁野馬,行為失控。比如小甜甜。當然不排除少部分天生內心強大的孩子,如朗朗。朗朗爸爸當年逼迫孩子學琴,説不彈琴就去死。朗朗沒去死,反而當上了年輕的鋼琴家。可惜這幾十億人口,就一個朗朗!

 第二個錯誤: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

家長都不動就説,“你再怎麼怎麼樣,媽媽/爸爸就不喜歡你了,就不要你了”。對小小的三四歲以內的孩子,這簡直就是恐怖分子在要挾人質。這麼大的孩子,爸爸媽媽就是全部的世界,是自己生存的依靠。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了,不要自己了,對他們來説意味着無法生存,那會帶來怎樣的心理恐懼。所以,家長這樣説等於把刀架在孩子脖子上進行勒索。

父母拒絕孩子時有方法 不要隨意訓斥 第2張

而對於大一些的孩子,這句話又顯得超級孩子氣,也許第一次管用,多用幾次,孩子就知道其實你是在虛張聲勢呢。孩子知道你在説謊,你又給孩子做了個什麼榜樣?

即便每次都管用,孩子乖乖聽話,可是孩子不做你禁止的事情,不是因為這個行為是錯的,而是因為這麼做就要受到拋棄。被恐懼控制了的孩子,哪還記得規則的本來面目啊,更別提自律啦!爸爸媽媽在跟前威脅,我就不做。爸爸媽媽不在跟前,我照做不誤。難道家長還能365天,24小時貼身盯嗎?

 第三個錯誤:規則飄忽不定,今天不可以,明天又可以,完全看家長心情而定,或者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

如果家長心情好就可以,心情不好就不可以,這樣對孩子其實很不公平。孩子時刻看家長的臉色,揣摩家長的心思,哪還有精力去發展自己?如果看孩子反抗程度而定,那等於變相鼓勵孩子變成“滾地雷”。撒潑打滾就能對付家長,於是家長受到了孩子的控制,哪還能執行規則啊。

父母拒絕孩子時有方法 不要隨意訓斥 第3張

其實合情合理地拒絕孩子真的不難。只要我們能放下身段,蹲下來,理解並尊重孩子,用愛心,耐心和決心來執行規則,我們就能收穫一個獨立、堅強而自律的好孩子。

家長在拒絕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誤往往是在不經意間犯下的的。説“錯誤”其實有些嚴重,説“不當”可能更準確些,因為有比這“不當”更恰當的拒絕方式,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接受規則,進而形成自律行為。

父母拒絕孩子時有方法 不要隨意訓斥 第4張

第一個錯誤:家長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對孩子吆五喝六。

家長過足了當領導的癮,把在外面受的氣全部撒給孩子,家長的心理垃圾轉移給了孩子。這是滿足了家長,倒黴了孩子。遇到寧死不屈的,雙方勢必劍拔弩張,親子關係惡化。長此以往,感受不到家長的温暖,孩子的心漸漸遠去,再也不回頭。真到那時,可就悔之晚矣啦!遇到個性温和的,雖然表面順從,心理也會受傷,變得謹小慎微,看人臉色,迷失自我。

一旦脱離家長的控制,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誰,應該做什麼,只會等着別人下命令,只能當可憐應聲蟲;另一部分孩子則如脱韁野馬,行為失控。比如小甜甜。當然不排除少部分天生內心強大的孩子,如朗朗。朗朗爸爸當年逼迫孩子學琴,説不彈琴就去死。朗朗沒去死,反而當上了年輕的鋼琴家。可惜這幾十億人口,就一個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