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家庭教育,我們最應該學習這一點

在外國人眼裏,中國有很多奇怪的現象。

國外的家庭教育,我們最應該學習這一點

比如到家裏做客,看到爺爺奶奶端着飯碗,滿屋子追着孩子餵飯。比如沙灘上玩遊戲堆城堡,孩子堆不好哭鬧,爸媽就會趕緊幫忙堆好。

不只是餵飯、玩耍這些小事,幾乎所有事,長輩們都要幫孩子完成,生怕委屈了自己家“小皇帝”“小公主”。

於是,有些人上了大學住宿舍,不會洗衣服不會換牀單被套,一遇到需要動手完成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打退堂鼓。

相比之下,外國人簡直就是心靈手巧。

經常在電影中看到,可能只是上中學上大學外國孩子,就會修汽車、搭建房子、組裝傢俱,需要動手的活樣樣信手拈來。

藝術來源於生活,現實中,其實很多外國人也是如此,因為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從小就很注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

美國家長通常會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期待,積極鼓勵孩子提高生活技能,實現“心靈手巧”。

家長從和孩子一起做,到看着孩子做,最後到讓孩子獨立做,循序漸進地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過程中,美國父母更注重孩子獲得的學習和成長,不會苛求結果的完美。如果孩子做的不好,他們不會責備孩子,也不會瞞着孩子偷偷修正,而是親自示範如何做更好,允許孩子自由選擇和發揮。

讓孩子懂得無論嘗試成功或是失敗,都是一種經歷和成長。

在德國,為了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更是明明白白地將孩子的勞動義務寫進了法律: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幹家務

德國人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小工廠”,或是獨立的一間屋子,或是地下室,擺放着各種規格的螺絲、墊圈、釘子等,還有各種工具,簡易的、現代的、木工、瓦工、鉗工等應有盡有。

平時自己家房屋裝修,汽車、家電的維修,都是一家人一起分工協作,自己動手完成。

國外的童書也會很注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書中穿插動手環節,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時就可以和孩子互動,也會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做好後有所獎勵。

而我國,在多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爺爺奶奶過度溺愛,父母也無微不至的關心,使得孩子逐漸被培養成温室裏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動手能力越來越差,生活經驗也少之又少。

中國的父母讓孩子上興趣班、輔導班,多半是急功近利的。平時給孩子看的書,要麼是功能性很強的,要麼就是故事書,孩子讀完了印象不深,不久就忘記了。

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應該有一些互動性很強的書,父母陪孩子一起,一邊閲讀,一邊動手操作,獲取精緻內容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