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吃得安全必須掌握知識

大陸的“瘦肉精”事件餘波未了,台灣的“起雲劑”事件又鬧得沸沸揚揚。近日傳來消息,大陸的部分抽查樣品中,也首次發現了塑化劑。

要想吃得安全必須掌握知識

食品安全,牽動億萬人心。要想吃得安全,必須掌握知識。

■夏天到了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天氣一天一天地熱起來,鄭州各大醫院急診科,每天都會遇到幾起食物中毒事件。在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展板前,工作人員正在向市民介紹夏天預防食物中毒的注意事項。

●預防食物中毒從科學洗手開始

人的雙手,每天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會沾染多種細菌、病毒甚至寄生蟲卵,市民要養成吃東西前洗手的習慣,這樣可以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

洗手簡單,但科學洗手很多人卻做不到,甚至不知道如何正確洗手。藥監部門的工作人員向市民示範了科學洗手的步驟。

首先用流動的自來水把手弄濕,然後塗上肥皂或洗手液,雙手互相搓擦至少20秒,以擦出豐富泡沫為度。搓擦的方式包括掌心對掌心、手指交錯掌心對手背、手指交錯掌心對掌心、拇指在掌中轉動等。

搓擦完後,徹底沖洗雙手。最後,用紙擦乾雙手,或者用烘手機烘乾。

在家做飯時,不僅做飯前要洗手,如果中斷做飯去做了其他事,事情辦完時也要洗手。處理魚、肉等生食後,再接觸其他食物前,也應洗手。

●熟食與涼菜同樣存在危險

市民常認為食用涼菜容易導致食物中毒,而經過烹調的熟食會安全很多。其實不然,做熟的食物冷卻到可食用温度時,細菌等微生物便開始繁殖。時間越長危險性越大,為了安全起見,應儘量趁熱進食剛做好的熟食。

提前製作或保存吃剩下的熟食,如果存放時間超過4小時以上,必須牢記把這些食品放在60℃以上或10℃以下的地方,以免細菌滋生。

適宜的熟食儲存温度只能減慢細菌的生長,但不能殺滅細菌。再次食用前,應對熟食進行再次加熱,加熱温度必須達到70℃。

●從冰箱裏拿出來的冷凍肉烹調前先解凍

許多食品常被細菌污染,徹底加熱能殺滅大部分細菌。加熱時,應牢記食品所有部位的温度必須達到70℃以上,比如煮雞時,如果骨頭附近還是生的,應回鍋直至完全煮熟。

從冰箱裏拿出來的凍肉、凍魚,烹調時容易受熱不均,所以,冷凍肉在烹調前,務必徹底解凍。解凍的方法很多,可以放在廚房自然解凍,也可以放在微波爐裏解凍。

■打包食物怎麼吃才安全

外國人請客吃飯,以吃幹、吃淨為榮耀,説明主人點的菜很對客人口味。中國人請客吃飯恰恰相反,如果飯桌上的菜吃得溜光,主人會很沒面子,常被認為是菜點少了。為避免尷尬,主人常瘋狂點菜,吃到最後,菜還是一滿桌。

一桌子剩菜怎麼辦呢,只能打包。別小看了打包,打包可是大有學問。並不是所有的剩餘食物都適合打包,涼菜就不適合,因為涼菜在製作過程中沒有經過加熱,很容易有細菌,打包回去,吃後容易食物中毒。蔬菜也不適合打包,因為蔬菜富含維生素,而維生素反覆加熱後會迅速流失,看着還是蔬菜,卻沒有了蔬菜的營養價值。適合打包的,是可以反覆加熱的熟食。

打包回家的剩菜最好分類儲存,因為不同食物中,細菌的生長速度不同,放到一塊儲存容易導致食品交叉污染。

剩菜的存放時間以不隔餐為宜,早上剩的菜中午吃,中午剩的菜晚上吃,最好在5~6小時內吃掉。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通過100℃高温加熱的食物,一定時間內是可以殺滅大部分致病菌的。但是,如果食品存放的時間過長,食品中的細菌在繁殖的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毒素,即使再加熱,也不能完全破壞和降解這些毒素。

食用打包食物時,要對食物回鍋加熱或用微波爐加熱,加熱時要使食品的中心温度達到70℃以上。這是因為冰箱不是“無菌箱”,只能起到抵制細菌繁殖的作用,不能殺滅細菌。如果食用前沒有充分加熱,食用後易發生細菌感染,引起腹瀉。

加熱的時間最好控制在4~5分鐘,還可以往食物中放些酒、姜、大蒜等作料,一來可以提味,二來可以殺菌。

■識別偽劣食品記住防範“五字法”

偽劣食品猶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們在日常購物時卻難以識別。在食品安全宣傳週啟動儀式上,工作人員向市民介紹了偽劣食品的基本特徵,並總結了“五字法”,以方便市民識別。這五個字分別是“豔、白、小、低、散”。

●一防“豔”:對顏色過分豔麗的食品要提防,如草莓,像蠟一樣又大又紅又亮;包粽子的蘆葦葉過於發綠,而且無論放多長時間也不褪色,這都有可能添加了過量的色素。

●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會有過量的漂白劑、增白劑、麪粉處理劑等化學品。

●三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加工的食品,這類食品合格率最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這些小作坊出現。

●四防“低”:價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貓膩”。

●五防“散”:散就是散裝食品,有些集貿市場銷售的散裝豆製品、散裝熟食、醬菜等可能來自地下加工廠。

■如何識別問題豬肉

健康豬肉和病死豬肉識別小常識

首先看豬皮,健康豬肉的皮沒有斑點,病死豬的皮上常有紅色出血點,也有的會出現紅色或黃色疹塊。

還可以看肌肉。健康豬肉有彈性,鮮亮有光澤,呈淡紅色,切面無血液滲出。病死豬肉彈性差,肌肉呈暗紅色,切面常有血液滲出。

健康豬肉脂肪呈白色或乳白色,有光澤。病死豬肉脂肪呈淡紅色、黃色,無光澤。

除此之外,市民在購買生鮮肉時,應到正規集貿市場、專賣店、大型超市購買,不要購買一些走街串巷小販銷售的生鮮肉品。購買生鮮肉類時,應查閲攤主是否有“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結合鄭州市的情況,生豬肉是一頭豬一份“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牛、羊、禽肉是一個攤位一份“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

●如何鑑別老母豬肉

根據肉品安全管理有關規定,老母豬肉不可直接食用。這是因為老母豬肉含有危害人體的物質,叫免疫球蛋白,特別是產仔前的老母豬體內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更高,食用後易引起貧血。

另外,在老母豬生長及哺乳期間,會使用大量的藥物並殘留體內。由於老母豬肉內含有大量雌性激素,少年兒童經常食用會影響身體正常發育。

老母豬的肉營養價值低,味道很差。老母豬的豬皮比一般豬皮厚,毛孔、肉絲粗,有腥味兒,橫切面的顆粒大。瘦肉部分呈深紅色,比一般豬肉的顏色深。切老母豬肉時,韌性很大,刀一切一滾,容易切滑,俗稱“滾刀肉”。

●如何鑑別注水肉

正常的新鮮肉,肌肉有光澤,紅色均勻,脂肪潔白,表面微幹;注水肉缺乏光澤,表面有水淋淋的亮光。

正常的新鮮肉,用刀切開後,切面無水流出;注水肉切面有水,有時會順刀流出。

用普通紙貼在肉面上,正常肉有一定的黏性,貼上的紙不容易揭下;注水肉沒有黏性,貼紙容易掉。

用衞生紙貼在剛切開的肉上,用手緊壓,待紙濕後揭下可以點燃,這説明紙上有油,肉沒有注水,反之則是注水肉。

■去除蔬菜中的農藥殘留

可用以下四種方法

鄭州市農委農產品質量檢測流通中心的專家,向市民介紹了幾種去除蔬菜農藥殘留的方法。

●流動水沖洗法

用清水反覆沖洗蔬菜,基本上可清除大部分殘留農藥。

●鹼水浸泡法

先將蔬菜表面的污物洗掉,浸泡到鹼水中,一般500毫升水加入鹼面5到10克。浸泡5~15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重複3~5遍即可。

●儲存法

蔬菜上的殘留農藥能夠慢慢分解。冬瓜、南瓜等不易腐爛的蔬菜,可以先存放1周再食用。

●熱水法

有些蔬菜瓜果可通過熱水去除部分殘留農藥,此方法常用於芹菜、菠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將食物表面的污物洗去,放入沸水2到5分鐘撈出,然後用清水洗1到2遍即可。

■為了健康不要吃野味兒

整天雞鴨魚肉,難免有吃膩的時候,一些“美食家”便異想天開,到郊外吃野味兒,過過嘴癮。

其實,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崇尚“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蔬為充”,食野味兒從來不被認為是飲食文化的主流。

我們現在常吃的食物,都是祖先付出極大代價,經過上千年的不斷篩選,反覆淘汰,才選出來供我們食用的。當下吃野味兒卻成了時尚,蛇、蝗蟲、大雁、獾等,竟成了搶手菜。這些餐桌上的“佳餚”並沒有經過衞生檢疫就上了灶台、上了餐桌,人吃了,很容易生病。

現在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野生動物深受其害,一些有毒物質在野生動物身上積存下來,人食用這類野生動物無疑會對自身健康形成危害。

另外,許多動物體內存在着病菌或病毒,對食用者形成威脅。2003年的“非典”,專家就懷疑與食用野味兒有關。

野生動物帶有各種病菌和寄生蟲,即使經過高温,也不能被徹底殺滅。很多人因為吃野味兒感染腦囊蟲、肺吸蟲、血吸蟲等寄生蟲病。以蛇和青蛙為例,有些人常喝蛇血和蛇膽酒,而蛇的毒素很多,神經毒素會導致人四肢麻木,血液毒素能使人出血不止,但人們對此知之甚少。

青蛙又叫田雞,體內有雙槽蚴寄生蟲,這種寄生蟲不易被高温殺死,人吃後,雙槽蚴就會在人的眼睛、腎臟周圍,腹部、手腕、腿肚等部位安營紮寨。這種寄生蟲專門破壞人的細胞,一旦進入眼球,極有可能導致視力減退,甚至造成雙目失明。

更為可怕的是,偷獵者多用毒餌獵取野生動物,人們食用後,會有性命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