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閲讀溝通能力培養應注重傾聽

良好的閲讀溝通能力能為孩子的將來的成功添磚添瓦,特別是溝通能力,更是他們事業成功助力器。那麼在日常教育中,應該怎麼樣他們的閲讀溝通能力呢?

孩子閲讀溝通能力培養應注重傾聽

前幾天我看到一本好書——《聆聽火山的聲音》。大意是火山底下有一個村莊,這個村莊裏的人説的話每個字都會浮在空中,然後掉落下來。當火山爆發出現隆隆的聲音時,村民聚在一起討論該怎麼辦。有人主張爬到樹上,讓熔巖流過;有人主張做個大塞子,把火山口塞住……大家意見不合,越辯論落下來的字越多,最後在人們中間築起一道牆,兩邊互望不到,溝通就斷絕了。這時,有人試着從別人的角度來想,很快達成共識,共識又形成一座橋,村民在火山爆發前,趕快上橋穿過峽谷,到達了安全的地方。

這雖是一則寓言,意義卻很深刻。它讓我們明白話不可以隨便説,説出來真的會像故事中那樣變成字,浮現在別人心中,長久不忘。我們常看到媒體報道兩人一言不合,進而大打出手。我的身邊也有友人因一句閒話,結下一生難解的結。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説話不經過大腦就脱口而出,往往會使自己追悔莫及。

人與人的溝通之所以困難,在於其本質上有一個潛在的鴻溝:人只願意聽自己愛聽的話。我們的注意力其實是選擇性注意,情境會偏導我們的注意,使我們只聽想聽的話,只看到想看的東西。

大腦天然有這樣的設定。人的認知有“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兩種方式,前一種是我們大腦中已有的背景知識,後一種是知覺管道送進來的外界刺激信息。我們在處理信息時,“從上而下”的影響遠大於“從下而上”。

有實驗證明了這一點。把一句話中的一個字剪掉,用咳嗽聲音取代,然後播放給受試者聽,請他們寫出所聽到的句子,所有人都能正確寫出。但是告訴他們句子中曾有一聲咳嗽,請他們標出咳嗽出現的地方,則幾乎所有人都做不到。可見,自我的背景知識在思維中很強大,外界的刺激程度總小於原有的常識。因此,要從自己的主觀中跳脱出來,去虛心聆聽別人,真是不容易。

溝通是一門藝術,對老師和家長來説尤其重要。但目前來看,成人和孩子間的溝通並不理想。並非家長和老師不願意跟孩子好好溝通,而是沒有能力做到。

成年人不善和孩子溝通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也不會溝通。

一位臨牀心理師跟我説,她從業二十年來最大的感觸是現在得憂鬱症的病人增多,孩子變得冷漠,不能理解別人也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更不能和別人合作,沒有朋友;而且習慣從負面去看人看事,一不如意,就自怨自艾。

台灣第二台腦磁波儀在中研院啟用時,請了好幾位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來台灣做這方面的演講,我負責接待,跟他們有較多機會接觸。他們到過中國大陸,和大陸學生有不少接觸,我請他們比較台灣和大陸學生的差別,他們都説聰明才智不相上下,但大陸學生隨時被叫起來都能侃侃而談,台灣的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卻稍顯不足,學生常很羞澀,不會表達自己的意思。

這給台灣教育敲響了警鐘。我們太關注考卷上的成績,太不關注孩子們的閲讀和溝通能力了。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説,21世紀的公民必須能快速閲讀,以吸取不斷湧出來的新信息,更要有正確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新加坡這些年在國力上快速發展,和他們在教育上做了很大的改革有關。

我曾在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國小看過學生每週三的閲讀口語報告,一年級的報告比六年級的好,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從小多閲讀,多訓練説話,就會對自己有信心。

家長和教師要注意給孩子做出榜樣,尊重孩子,傾聽孩子,讓孩子學會和人溝通。學校應該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説話方式是可以訓練的。

人和人之間沒有語言的牆,心自然就溝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