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隨筆》讀後感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什麼樣的隨筆才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培根隨筆》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1

《培根隨筆》就像一本字典,當你有什麼煩事和鬧心事時,就可以向它請教,它不僅會幫你解憂,還會教你走正確的方向,以擺脱困難的糾纏。

這本書主要談論了我們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種生活瑣事和一些政治問題,點出了這些事的特點和問題所在,並告訴了人們什麼是正確的,什麼事錯誤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如果人人都按照這書上面説的.去做(除個別小錯誤以外),那麼人間也就變成世外桃源了。

《培根隨筆》中有很多篇章涉及到人性的思考。作者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並且全書的開篇就是《論真理》,探討人們如何對待真理,如何追求真理;另外書中的美學思想也非常深刻,儘管作者並不是一位美學專家,但是後世的美學書籍常常引用培根關於美學的有關論述。有了對於人性真善美的謳歌,作者的教育思想也十分先進,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在於怎樣讓人們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培根隨筆》是一本非常值得讀的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2

我們除了“菩薩心腸”外,我們還要有“金剛之怒”。

《培根隨筆》第二篇中有這樣的論述:“追求對別人行善是值得稱道的,但如果受到別人的外貌和妄想的矇騙,讓對方牽着鼻子走,那就會讓自己變成輕信、軟弱,並把惡霸之徒當作誠實的`人。”

人性向善是不錯,但於向善的天性特徵之後,還有“性相近,習相遠”之説,不同的環境會造就不同的人。杭州保姆縱火案中這個保姆莫某晶開始就是一個賭博、偷竊、遠逃之人,足以證明了這個人是不可信的,是不值得去善待的。江歌案中事後劉鑫家人對江母的態度,也説明如此家庭環境造就一個劉鑫這種“奇葩”完全是情理之中。

反過來看,在江歌案和杭州保姆縱火案中的受害者,難道在選取施善的過程中沒有問題嗎?是不是實施了愚善呢?是不是被所謂“人心向善”所矇昧了呢?這的確值得我們深刻思考。

所以孟子還説:“性無善無不善”;“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就是説人性中可以有性善,可以為不善,今日性善,然則彼皆非也,這才是孟子所謂性善論的完整意思。

《培根隨筆》讀後感3

父母底歡欣是祕而不宣的,他們底憂愁與畏懼亦是如此。他們底歡欣他們不能説,他們底憂懼他們也不肯説。子嗣使勞苦變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們增加人生底憂慮,但是他們減輕關於死亡的記憶。由生殖而傳種是動物同有的;但是名聲、德行與功業則是人類特有的;而最偉大的事業是從無後嗣的人來的這種事實也是確實可見的;這些人是在他們底軀體底影象無從表現之後努力想表現他們精神底影象的。所以,無後代的人倒是最關心後代的人了。首先樹立家業的人們是對於他們底子嗣最為縱容的;他們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繼嗣,而且也是自己事業底繼續;因此,他們對自己底子嗣與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樣的看法。

培根的話非常準確會把握了為人父母者的心結,天下所有的孩子若是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怕是能早些懂事了。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對於孩子的缺點,父母往往是既無可奈何又諱莫如深,而對於孩子的優點和成績,父母卻往往有意無意地誇大和頌揚,唯恐天下人不知。此皆人性之弱點。愛孩子靠天性足矣,教育則既是一門學問,又得靠父母本人的修行。

《培根隨筆》讀後感4

眾所周知,培根是一位身世浮沉的偉人。他在邏輯學、美學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並且為英國本土創造了隨筆。而《培根隨筆》就是他的著作。

這本書可以説是他一生的寶貴經驗。用一個偉人的經驗來提升自我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由此可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導手冊,把他搞明白就會開悟。每一篇文章都是培根對待一個問題獨到的見解和方法。

思想的精妙在於注重細節。培根肯定有學問的`人的作用,但並未沉湎其中,一味地以為自己高明,相反他的頭腦極為清醒,目光格外鋭利。他告誡人們:“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

這似乎有沒有全然否定實踐的作用,既然如此,那麼人性與學問、實踐三者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呢?培根説:“學問能美化人性,經驗又能充實學問。”換句話説,只實踐不求學問,或者一味求學問而不實踐,同樣對人性無益。

《培根隨筆》讀後感5

一口氣讀完《培根隨筆》,不禁為培根那充滿哲理的語言所震撼。尤其是那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撇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那字裏行間的細微之美也足夠感人了“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

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外在的缺陷是暫時的,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就像《巴黎聖母院》中的那位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令人“望而生畏”,但他的內心卻是無比的善良,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如今,有些人就像那位大主教一樣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美德重於美貌,只有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培根隨筆》讀後感6

翻開培根的《隨筆集》,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章短小。58篇隨筆中,很多都不超過一千字,個別最長的也只有五千多字。培根自己也在《談快捷》一文中説:“宂長而玄妙的講話不利於快捷,就像長袍拖裙不利於賽跑一樣。”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擺明事實,講清道理,擯棄那種空洞、膚淺、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練、沉重有力,幾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層見疊出。

培根用客觀冷靜的筆調寫了這些短小精悍的説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買弄幽默風趣,從不談論自己。所以讀培根的隨筆我們是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高人賜教,一位法官判案。

通過讀《培根隨筆》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知道了友誼是什麼,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對與錯,懂得了什麼是美。

《培根隨筆》讀後感7

培根,15世紀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文學的創始人。人人都敬仰他,但我卻不。我討厭那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

一天,當我讀到《培根隨筆》時,才發現他有另外的一面。他對哲學的執着,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絕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培根隨筆》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論復仇。培根讚美寬容精神,他説:“寬容是王者的風範。”一個善於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擺弄,即使他的'身心受到別人的故意傷害,也絕不會冤冤相報,因為寬恕會時時提醒他――邪惡到此為止。

我想,人人若有像培根這樣的覺悟,那麼社會豈不是更好?並且,復仇只不過會是將一件芝麻大的小事變大。正如培根所説,那些復仇的人,為的只是看到對方的痛苦,並從中得到快慰;等復仇完了,才發現復仇本身並無任何意義,只能使罪惡不斷的傳遞下去。

如果,有哪一本書可以告訴你一個人生的哲理,那麼就是《培根隨筆》。所以,它是一本值得閲讀的好書。

《培根隨筆》讀後感8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説起他,我第一想到的就是他的名句“知識就是力量”。這個暑假,有幸讀了他的'《培根隨筆》,從中受益匪淺。從書中我感受到的是他對於哲學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追求。

《培根隨筆》分為《論求知》、《論美》、《論善》、《論家庭》、《論友誼》等多篇隨筆,可謂處處都是精華,我細細品味其中。

“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句話是《論友誼》中的一句話,他將友誼的真實含義描寫了出來。是啊,朋友對於一個人來説太重要了,友誼對我們來説也太珍貴了。

就我們來講,從入幼兒園,開始慢慢接觸社會之時,我們就擁有了朋友,從一個到幾個,從單純友好到刻骨銘心,我們漸漸讀懂了友誼。

從國小至今,我和一個朋友擁有了7年的友誼,7年的死黨,讓我們不必在每天面對對方時,裝作一番笑臉,而是喜怒哀樂盡情地展現在對方眼前,與她一起分享。所以,好好珍惜友誼!

人的一生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們要把握自己的命運,要讓生命變得絢麗多彩。《培根隨筆》,感謝你,因為你讓我懂得了什麼是人生!

《培根隨筆》讀後感9

《培根隨筆》是培根一生的經驗總彙,雖然篇幅不大,但內涵豐富,稱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它的作者為弗蘭西斯·培根,全書體現了作者的哲學思想和人文主義精神。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在1597年,培根發表了自己的處女座《培根隨筆》,將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隨筆的形式展現出來供世人分享。

在《培根隨筆》中,論禮儀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它讓我明白了在跟人打交道的時候需要注意禮節,對我們來説,只有學會了禮貌,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夠學會與人交往。“講究禮儀的人一定能贏得好名聲,正如伊麗莎白女王所説的:‘禮儀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薦信。’”我認為對人大氣,談吐文雅,同時十分大度便是禮儀最好的'表現,培根讓我明白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禮儀。這一篇文章簡短易讀,風格平實流暢,每一句話都有着針對性,手法也十分巧妙,也讓我明白了一些寫作技巧。可見,讀這本書不但能夠悟出人生的道理,還可以讓我們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

《培根隨筆》不但能帶給我們精神上的滋潤,還能帶來我們心靈上的啟悟,讓我們從小就有所啟發,感受人生的大道理。

《培根隨筆》讀後感10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聞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時也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段時間讀了《培根隨筆》後,我發現了一個培根。

在《論求知》中,培根説道:“人的'天性如同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命運,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稱重要的。

在《論情誼》中,培根説道:“假如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假如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説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角色,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論猜疑》中,培根説道:“當你產生了猜疑時,你最好還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這種猜疑有道理時,你已經預先作了預備而不愛其害。當這種預測疑無道理時,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誤會了好人。可見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亂。”

《培根隨筆》讀後感11

《培根隨筆》是英國費蘭西斯.培根所著,他是十七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哲學家。

《培根隨筆》裏面內容廣泛,涉及到人生的個個層面,以作者的獨到人生觀察,簡約的文筆,明澈的智慧成為數世紀以來廣為流傳的名著,

我最欣賞《培根隨筆》書裏的一段話,“順境帶來的`幸運固然,逆境造就的品質更令人折服,順境的德行是節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撓”。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逆境的意志力可以為成功鋪上了墊基石。

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無論遇到什麼逆境,都不絕望,不沮喪,不歎息。要樂觀,進取,努力奮進,把逆境當着動力,把握自己,灑下汗水,不段耕耘,讓自己的人生出現一片煥然旑旎的風景!

《培根隨筆》讀後感12

《培根隨筆》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的結晶,一共有58篇,其中涉及哲學、倫理、處世之道等。隨處可見那些發人深思的語句,大多數都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但由於培根的行文方式,對於我們來説,雖然語言優美,但卻有些深奧。

給我印象到深的,是《論逆境》。我最欣賞的話是“順境中的好處人人嚮往,逆境中的好處人人羨慕。”“順境的美德在於節制,逆境的美德在於堅韌不撥”在這兩名話中我們看到一個自強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是人生的.不幸,也給我們帶來困難與挫折;遭遇逆境也可理解為人生的萬幸,因為它給我們一個鍛鍊的機會。

《培根隨筆》這本書藴含了豐富的哲理,我們要向培根學習,並且學會用小故事描繪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隨筆》讀後感13

《培根隨筆》為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論美》。這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着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恆的美。美德重於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後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外表固然重要,可以向外人體現自己,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

美麗,是一個永遠講不完,也無法講完的話題……

《培根隨筆》讀後感14

暑假裏,我翻開了媽媽牀頭的一本書《培根隨筆》。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活到現在已經四百多歲了)。他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散文家,他同時也是一位哲學家,是英國唯物主義和現代實驗科學的真實始祖。在哲學方面他提出歸納法批判當時的演繹法,這是哲學中一個重要的認識方法。

這本書藴含了培根的思想精華,有培根經過大半生的理解。培根的隨筆更接近於論文學,涉及哲學、宗教、政治制度以及處世、修身、養性等等方面,比如:《談財富》、《談美》、《談友誼》、《談利己的聰明》、《談虛榮》……

而培根的隨筆中有一篇《談學問》,讓我得到許多啟迪,特別是他提到如何運用學問,如何學習得法。他認為運用學問是一種智慧,那是問之外高於學問的智慧,只有靠觀察才能得到智慧。他還叫我如何擬補智力不足學習得法的'方法。實際上學習方法是一種根本性的學習,那也是一種智慧,只有靠不斷琢磨總結才能得到的智慧。

讀完這本書,思緒萬千。不僅為培根對人生的理解感到感歎,更為這些真理表示理解。

《培根隨筆》讀後感15

一口氣讀完《培根隨筆》,不由為培根那充滿哲理的語言所震動。特別是那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語言簡潔,內涵深入,充滿哲理。撇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説,那字裏行間的細微之美也足夠感人了“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

無疑最美,不過這美者倒沒必要相貌英俊,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色彩之美,而優雅行動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沒有一顆仁慈的心,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樣能算得上是美麗呢?

所以,人是由於可愛而美麗,而不是由於美麗而可愛。外在的缺點是暫時的,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久的美。就像《巴黎聖母院》中的那位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使人“望而生畏”,但他的內心卻是非常的仁慈,贏得了很多人的認可。如今,有些人就像那位大主教一樣只重視外表的`美麗,而疏忽了內在,他們雖然具有美貌,卻由於缺少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所以一個打扮其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使人肅然起敬的。所以,我們不難發現美德重於美貌,只有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