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道理及故事

捨本逐末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道理及故事

又説棄本逐末。放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形容輕重倒置。《漢書·食貨志下》:“鑄錢採銅…棄本逐末。”

發音:shě běn zhú mò

釋義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出處《漢書·食貨志》:“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捨本逐末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道理及故事

捨本逐末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的弟子問他現在要辦的事情很多該如何處理,孟子説應該知道要做的事情中哪些是最急需辦的就先辦,不能面面俱到。如果父母死子女在服喪期間吃飯狼吞虎嚥,喝湯時響聲很大,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自己當前該幹什麼。

【典故】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漢書·食貨志》

【釋義】舍:捨棄;逐:追求。拋棄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節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指本末倒置

【相近詞】捨近求遠、貪小失大、捨本從末

【反義詞】追本求源

捨本逐末的故事:戰國時代,齊國為了和趙國加強外交關係,就派使臣訪問趙威後。趙威後接過使臣的獻禮,還沒打開信,就先問使臣説:“貴國的情形怎麼樣了?莊稼好嗎?人民好嗎?還有你們的君王也好嗎?”

使臣聽了,心裏很不高興,就回答説:“我是奉君王之命來問候你的,你不問我們君王的情形,卻先問莊稼和人民,這樣未免先賤後貴了吧!”趙威後笑着説:“你的觀念錯了,想想看,沒有莊稼,哪會有人民呢?沒有人民,又哪來的國君呢?難道要先舍根本去問末節的事嗎?”

“舍根本,問末事”這句話就被後人引申為捨本逐末,也就是沒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

“捨本逐末”的意義和“捨本問末”有點不同,逐末是專門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資的數量,反而先計算微小的利益,結果為了微小的利潤,損失了很大的投資。其實,這句成語是諷刺那些短視的人,不從遠大的將來打算,卻斤斤計較眼前的利益,結果因小失大,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