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 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牆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裏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幾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主要景點

古城第一門—文獻樓

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外1公里的文獻樓,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雲南提督偏圖於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題的“文獻名邦”匾額,故名文獻樓。

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是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户。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築特色,它矗立在磚石結構門洞上面,雄偉壯麗。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牆

大理古城有四個主要的門,南門、北門、西門(即蒼山門)和東門(洱海門)。從大理古城出發去其它古鎮或古村主要從西門和東門坐車出發。南門是古城最高大的城門,加上郭沫若題寫的“大理”二字,吸引了很多遊客在此合影留戀,當然也吸引了不少生意人來這裏招攬客人。

從南門可以登城牆,城牆只是一段,閒逛半個小時左右即可結束。在古城牆上可以遠眺蒼山。

 五華樓—古南詔的“天下第一樓”

五華樓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精美瑰麗讓人讚賞。古時它是官方聚會宴請貴賓的地方,高達五層,可容萬人站立。但在歷史上五華樓幾次焚燬又幾次重建,現在的五華樓是1998年重建的,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層建築,下面的一層為台座,上面的三層為樓,登樓可俯瞰古城風光。

大理古城 第2張

洋人街:護國路

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裏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引着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這裏流連躑躅,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古城西門清真寺

位於人民路上段,始建於元至元15年(公元1278年),是大理州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大殿單檐歇山面、檐下有雕刻的花卉並彩繪。當地羣眾傳説該寺至今蜘蛛不結網、飛鳥不來做巢。免費參觀。

 大理古城基督教堂

教堂主體結構為土木結構、四撇水瓦屋頂,保持着西歐教堂的風格,又具有濃郁的白族建築特色,是一座中西結合式教堂。免費參觀。

大理古城 第3張

總統兵馬大元帥府

位於復興路南段。1987年根據史料記載,修復了議事廳、白虎堂、紫禁門、大門、書房以及紫禁城南城牆,整個建築佈局嚴謹,錯落有致。帥府內設有大理市博物館,主要陳列當地出土的石器、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以及各種石雕、玉雕、木雕、字畫等。免費參觀。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現在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圓十二里,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 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牆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裏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幾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主要景點

古城第一門—文獻樓

位於大理古城南門外1公里的文獻樓,素有古城第一門之稱,是大理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樓額懸掛雲南提督偏圖於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題的“文獻名邦”匾額,故名文獻樓。

文獻樓橫跨在南面進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兩旁柳樹成蔭,拂面依依,頗有詩情畫意,是官府迎送達官貴人的門户。文獻樓為兩層歇山式土木石結構的鏑樓,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築特色,它矗立在磚石結構門洞上面,雄偉壯麗。

大理古城 第4張

大理古城牆

大理古城有四個主要的門,南門、北門、西門(即蒼山門)和東門(洱海門)。從大理古城出發去其它古鎮或古村主要從西門和東門坐車出發。南門是古城最高大的城門,加上郭沫若題寫的“大理”二字,吸引了很多遊客在此合影留戀,當然也吸引了不少生意人來這裏招攬客人。

從南門可以登城牆,城牆只是一段,閒逛半個小時左右即可結束。在古城牆上可以遠眺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