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生平簡介及故居:關於蒲松齡的故事盤點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着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説集《聊齋志異》。

蒲松齡生平簡介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熱衷功名。父親蒲盤時家道已漸中落,曾娶妻孫氏、董氏、李氏,蒲松齡為董氏子。年少時,張獻忠、李自成起義,再後來清軍入關,正處改朝易鼎之際,社會動盪不安。蒲松齡19歲時參加縣府的考試,縣、府、道試均奪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東學政施閏章讚譽,“名藉藉諸生間”。康熙元年(1662年),長子蒲箬出生。然而他在之後科舉場中極不得志,雖滿腹實學,鄉試屢不中,至46歲時方被補為廩膳生,72歲時被補為貢生。平日除微薄田產外,以教書、幕僚維生。

蒲松齡生平簡介及故居:關於蒲松齡的故事盤點

順治十四年(1657年),與劉國鼎的女兒成婚。

順治十五年(1658年),初應童生試,以縣、府、道三第一進學,受知山東學政施閏章。

順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應鄉試未中。

康熙二年(1663年),應鄉試未中。

康熙三年(1664年),應邀就讀李堯臣家。張篤慶有《和留仙韻》二首,諷蒲松齡記敍神怪故事無益,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應任江蘇寶應知縣的同邑友人孫蕙之聘,南遊做幕。

康熙十年(1671年),春、夏在寶應、高郵。秋辭幕返里。

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遊嶗山。秋應鄉試未中。

康熙十四年(1675年),應鄉試未中。

康熙十八年(1679年),作成狐鬼小説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高珩為之作序。《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説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説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作《婚嫁全書》。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作《省身語錄》。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自春至秋,病足卧牀。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蒲松齡應鄉試,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為張嵋《古香書屋存草》作序。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秋應鄉試,再次犯規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春,山東按察使喻成龍慕名邀請,到濟南作客數日。館東畢際有病逝,蒲松齡作《哭畢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高珩病逝,作《挽念東高先生》。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懷刑錄》。秋,率畢氏弟子赴省城應鄉試。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六月,唐夢賚病卒,蒲松齡代本邑縉紳作《祭唐太史》文。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暮春赴濟南,滯留數月,應鄉試未中。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淄川一帶大旱,蒲松齡作《阮亭先生歸思二十四韻》。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作《農桑經》。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作《藥祟書》。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朱緗病卒,蒲松齡作《挽朱子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代民眾揭發淄川漕糧經承康利貞妄增田賦銀兩。歲暮,撤帳歸家,結束在畢家三十年的西賓生涯。

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王士禛病逝,蒲松齡作《五月晦日夜夢漁洋先生枉過,不知爾時已捐賓客數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貢,為歲貢生,受知山東學政黃叔琳。作俚曲《牆頭記》。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蒲松齡因病與世長辭,享年76歲

蒲松齡故居

蒲松齡故居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1938年遭日軍焚燬,1954年人民政府修復。1958年政府專門設立了管理機構“蒲松齡故居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妥善保護。“文化大革命”時期,故居一度被佔,但文物遺失不嚴重。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蒲松齡的故事盤點1:蒲松齡赴宴的故事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到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着:“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説:“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説:“這樣做不好,一是人家是宰相;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當了官沒忘舊友。不管從哪方面説,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裏,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着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説:“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渾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悦,認為人生就該着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裏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自己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敍舊,卻不提開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裏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捱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請帖“請吃半魯”,宰相用上面“半個魯”請蒲松齡“嘗試一下怎麼渾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而蒲松齡卻依舊“着污泥而不染”,巧用下面“半個魯”勸誡老朋友應“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讓宰相領悟了做官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説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可就難了。像蒲松齡這樣剛正不阿的人值得我們欽佩。

能保持自己內心世界的高貴與正直,即使沒有萬貫家財,我們也是富有的人,因為我們的內心坦然而豐富,平靜而快樂。我們可以安心地入睡,可以快樂地生活,不用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

因為正直,我們贏得了尊敬,贏得了信任,也便贏得了自己內心的滿足與充實。

蒲松齡生平簡介及故居:關於蒲松齡的故事盤點 第2張

蒲松齡的故事盤點2:蒲松齡的小故事

康熙初年的一個盛夏,在山東淄川東城的滿井莊大路口上,每天當金雞唱曉,炊煙四起之後,經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樹底下,三十多歲的蒲松齡粗布短衫坐在蘆蓆上,身邊放着一個裝滿濃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邊放有四五隻粗瓷大碗和一包當地出產的煙絲。

每當有行人路過的時候,蒲松齡就站起身來,熱情地邀對方坐下,喝茶休息。蒲松齡有個規矩,喝茶不收茶錢,喝茶人只要講一講自己的所見所聞。於是來往行人都喜歡在這個茶攤歇腳聊天,説着各種奇聞異事,講得口渴了,蒲松齡馬上又獻上一碗茶,讓人潤潤嗓子繼續把故事講完。

有一個白髮蒼蒼的駝背老人,見多識廣,蒲松齡對他彬彬有禮,畢恭畢敬地請老人講他所知道的奇聞異事,老人一邊喝着茶一邊抽着煙,説了個“馬驥飄海到羅剎國”的故事,蒲松齡聽得入神,回去就寫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羅剎海市》。他就這樣蒐集一篇寫一篇,日積月累,終於寫成了容納百川的《聊齋志異》。

有一天,一個身揹包袱的中年人風塵僕僕地來到茶攤前,蒲松齡請他坐下,一邊倒上濃茶,一邊笑着説:“你得講個故事給我聽聽。”中年人接過茶碗喝了一口茶,説:“我給你講個茶的故事吧。”於是中年人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起來。

説杭州靈隱寺有個和尚,以善於烹茶而遐邇聞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緻,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幾個等次。烹獻哪一等級的茶,常常根據來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貴客或善於品茶的知己,他是絕對不會拿出來的。

有一天,寺裏來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禮,然後拿出好茶,親自汲泉烹茶,獻給大官品飲,滿以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讚譽。誰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話也沒説,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裏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給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還是沒有一句稱讚的話。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問道:“大人覺得這茶怎麼樣?”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説:“很燙!”

蒲松齡一聽哈哈大笑,説:“剛才一位客人説了一個鴿子的故事。一個叫張幼量的鴿子迷,四處蒐羅各個品種的名鴿,像母親哺育嬰兒一樣餵養鴿子。有位大官想要鴿子,張幼量見是父親的好朋友,便選了兩隻最珍貴的白鴿送去。過了幾天,張幼量見到大官忍不住問起鴿子,大官説:‘挺肥美的,煮着吃了。’張幼量懊悔不已。我聽你説的故事與張幼量贈鴿給大官,是同一性質的笑話。”

到了晚上,蒲松齡坐在燈下,細細品味白天所聽到的故事,便加工成篇,寫成了《鴿異》。蒲松齡在村口大路旁設茶攤,供行人歇腳聊天,在邊喝茶邊閒聊中,蒲松齡“搜奇索異”,時常能夠捕捉到寫書的素材。

讀故事,悟道理

蒲松齡一生鬱郁不得志,始終未能實現奪冠科場、博取功名、匡時補世的夙願,然而,他在無限寂寞淒涼、懷才不遇的境況中,以頑強的意志,不屈的性格,終於在文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蒲松齡的故事盤點3:蒲松齡撰勵志聯的故事

公元1640年農曆四月十六日深夜,志怪小説大師蒲松齡降生了。他的父親看他胸脯上長着一顆米粒大小的黑痣,便圓了個夢,説他剛剛夢見一個生了病的瘦和尚走進屋來,身披袈裟,袒露右臂,乳旁還貼着一張如錢大小的膏藥。他想到兒子可能是佛子投生,説不定是個有慧根的孩子。卻又怕命中註定這孩子將來不是個安享榮華富貴的熱鬧場中的人物。

蒲松齡一生坎坷,屢遭不幸。這似乎又印證了父親當初的夢兆。蒲松齡自幼聰慧,才學過人。19歲參加縣、府、道的考試,都獲得了第一名,於是中了秀才,為此他得到了學使和縣令的讚賞和“器許”。他們稱他的文章“觀書如月,運筆如風”。然而他今後的科舉道路就滿是艱辛坎坷了。到了31歲,他還只是個入學生員。雖然已身入資門,但不能為官。

沒能如願取得功名,他心中不免抑鬱不平。由此,蒲松齡發出感慨:“十年塵土夢,百事與心違。”後來的幾十年裏,他又屢試不中,從此就看透了考場的腐敗,打消了再次應試的念頭,不再牽掛功名得失。最後,這個在科考場上掙扎了大半生的“老兵”,融內心的孤憤與不平於筆端,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聊齋志異》這部不朽的小説集的創作上。

為了激勵自己發憤寫作,蒲松齡在銅鎮尺上,鐫刻了一副自己題的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用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越王勾踐卧薪嚐膽滅吳雪恥的故事來激勵自己,專心於他熱愛的小説創作。他的《聊齋志異》在這三百多年間放射出越來越耀眼的光芒。

蒲松齡的故事盤點4: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的故事

清朝初年,山東的一個小地方出現了一家奇怪的茶棚。過往的路人都可以進到茶棚裏面喝一杯茶,這茶不收銀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説一些奇聞異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齡。他出生在山東一個商人家庭中,父親棄儒經商,多年下來,家裏已是小康水平。在父親的資助下,年輕的蒲松齡可以安心讀書,準備科舉考試。

但好日子沒過多久,家裏面就出了很大的變故。

蒲松齡的兩個哥哥娶的妻子都相當潑辣,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經常把家裏鬧得雞犬不寧。蒲松齡的父親實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給這三個兒子分了家。

蒲松齡的妻子非常賢惠,不像兩個嫂嫂這樣能打能吵又能搶,分家的時候也是默默躲在一邊等待蒲松齡父親的安排,最後,蒲松齡只分到了農場的三間破房子,以及二十畝薄田和只夠吃三個月的糧食。從這以後,蒲松齡不能像過去一樣只用讀書,什麼都不管了。他必須要自謀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個私塾老師,但當時私塾老師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可以拿到的錢最多隻有八兩銀子。辛辛苦苦教一年書,掙的錢還不夠富人家的一頓宴席。

蒲松齡生平簡介及故居:關於蒲松齡的故事盤點 第3張

父親去世後,蒲松齡還得贍養母親,家裏就更揭不開鍋了。

為了解決全家的温飽問題,他挖空了心思,可在當時,文人要想出人頭地,就只有走科舉考試這條道路,蒲松齡也把希望寄託在了科舉考試上。除了教書外,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參加科舉考試上,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始終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歲時才成為一個歲貢生。蒲松齡的一生可以説是在貧困線上掙扎,他曾經感慨道:“窮神窮神,你和我為什麼這麼親近,整天寸步不離地跟着我,就算我是你的一個僕人,你也得給我放幾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離開我,就好像是兩個熱戀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舉考試中始終不能得志,蒲松齡對黑暗的社會和不合理的科舉制度產生了很深的牴觸,他有一種傾訴的願望,於是他打算寫一本書。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齡花了很多心思,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馬路邊搭起了一個草亭,設立了一個茶棚。於是就出現了故事換茶喝的情景。

就這樣靠着和客人閒談,蒲松齡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書齋中,憑着記憶,將這些故事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寫在自己的書中。因為故事是通過聊天得來的,蒲松齡就給自己的書齋起名字叫“聊齋”。

蒲松齡將自己一生的情感寄託到文章當中,因為他寫的是傳奇故事,所以他為自己的小説集取名《聊齋志異》。

蒲松齡花了大量的精力寫成的這本書,內容豐富,情節曲折,表達了他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可以説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但這部書的作者,在貧困中掙扎和科舉考試中落魄的蒲松齡,卻沒有得到當時人們對他的肯定,最後在聊齋中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蒲松齡的故事盤點5:宴請宰相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至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着:“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説:“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回復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説:“這樣做不好,人家一是宰相,當了官沒忘舊友;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不管從哪方面説,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裏,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着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説:“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是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渾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悦,認為人生就該着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裏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我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敍舊,卻不提赴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裏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捱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蒲松齡生平簡介及故居:關於蒲松齡的故事盤點 第4張

蒲松齡的故事盤點6:赴宴

蒲松齡屢考不中,回到家鄉蒲家莊,除了教書之外,便是將滿腔的憂憤都傾注在《聊齋志異》上,從不與官場來往。

一日,他忽然接到宰相一份請帖,上面寫着:“請吃半魯。”蒲松齡對此類請帖深惡痛絕,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當官的還只顧吃喝玩樂。於是,對送請帖的來者説:“我身體不佳,不能前往,請宰相諒解。”其妻在一旁聽到丈夫不去赴宴,認為不妥,對蒲松齡説:“這樣做不好,一是人家是宰相;二是您和宰相曾經同窗共讀,當了官沒忘舊友。不管從哪方面説,都應該去。”蒲松齡沉思良久,最後還是決定赴宴。

來到宰相家裏,席宴開始,只見兩位使女抬着一盆魚湯送上桌來。宰相説:“請包涵,小弟入官以來,一直默守清廉,不涉煙塵。此非席宴,不過想請尊兄嘗試一下怎麼渾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蒲松齡聞此,很是不悦,認為人生就該着污泥而不染。於是想了個法子,來日回敬宰相。

事隔數日,果然,蒲松齡採用同樣的方式宴請宰相。宰相接到“請吃半魯”的請柬之後,欣然前往。看到茅房破屋,心裏不由產生一種憐憫感。想當年,同窗共讀,老兄的學識遠遠超過自己幾倍,只因性情剛直,對世態炎涼懷有不滿,加之無錢打點各級考官,竟落到如此地步。欲取銀兩救助,蒲松齡堅決不收。只和宰相敍舊,卻不提開宴一事。

宰相感覺腹中飢餓,不時地到屋外張望太陽,但直到太陽偏西,仍沒有入席的動靜。宰相餓得實在憋不住了,問蒲松齡:“尊兄何時置宴?”蒲松齡隨口答曰:“一日三餐已畢,您又吃足‘半魯’,為何還要設宴?”宰相恍然大悟,魯的下面,明明是個“日”字,我叫他吃了上頭,他卻叫我吃下頭。這個含義可不一樣呀,這個下頭吃進去,不是滿肚裏的太陽嗎?這不是明明勸我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嗎?宰相雖捱了一天的餓,但領悟了做官的道理。

請帖“請吃半魯”,宰相用上面“半個魯”請蒲松齡“嘗試一下怎麼渾水摸魚而已,只有悟此奧妙,才可步入塵世”。而蒲松齡卻依舊“着污泥而不染”,巧用下面“半個魯”勸誡老朋友應“當個懷抱太陽的明官”,讓宰相領悟了做官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説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可就難了。像蒲松齡這樣剛正不阿的人值得我們欽佩。

能保持自己內心世界的高貴與正直,即使沒有萬貫家財,我們也是富有的人,因為我們的內心坦然而豐富,平靜而快樂。我們可以安心地入睡,可以快樂地生活,不用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

因為正直,我們贏得了尊敬,贏得了信任,也便贏得了自己內心的滿足與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