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故事和出處(圖)

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是什麼?成語故事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是: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

百聞不如一見的意思

聞:聽見。聽得再多,也不如親眼見到一次。

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故事和出處(圖)

百聞不如一見:謂聽百次不如見一次,表示眼見比耳聽靠得住。語出《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 金城 ,圖上方略。” 唐 唐甄 《潛書·審知》:“若用兵之道,非身在軍中,雖上智如隔障別色,故曰‘百聞不如一見’。”

百聞不如一見的出處

《荀子·儒效》:“聞之不若見之。”《漢書·趙充國傳》:“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遙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故事和出處(圖) 第2張

百聞不如一見的故事

漢武帝后期,聚居在現今青海省境內的羌族,經常向內地侵擾,攻城略地。漢宣帝時,朝廷派了官員渠安國去西羌視察。那裏的一些部落請求朝廷放寬禁令,但問題沒有解決,渠安國就回來了。不久之後,西羌的一些部落聯合起來渡過湟水,並派人與匈奴聯繫。渠安國帶了一批人馬再去西羌,結果被西羌打得大敗。面對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趙充國這位功勛卓著的老將帶兵平叛,趙充國欣然同意。

於是宣帝派人問趙充國:“皇上請將軍估計一下西羌的情況,他們的實力如何,該派去多少人馬?”趙充國説:“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百聞不如一見。對方軍事上的情況如何,在後方很難準確地估計,讓我先上前方瞭解瞭解再來制定策略)”

百聞不如一見的下一句:故事和出處(圖) 第3張

於是,趙充國趕到西北的金城郡(今甘肅蘭州和青海西寧一帶),實地進行了調查研究,並渡過黃河,偵察羌人地區形勢。又從俘虜口中問明羌兵各部首領之間的關係等情況,據此定出了駐兵屯守的計劃。主張對羌人不進行攻剿而採取分化瓦解,爭取和好的政策,叫做“全師、保勝、安邊之策”。趙充國向宣帝奏報,宣帝和大臣們經過反覆討論,通過了趙充國的方案,實行以後,果然效果很好,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擾,安定了西北邊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