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為什麼怕薩德:曝光真相竟是如此(全文)

中俄為什麼怕薩德?曝光真相竟是如此

“薩德”全稱為“戰區高空區域防護體系”,2008年正式佈置,與“愛國者”構成了美陸軍的凹凸調配反導體系。一套“薩德”體系一般由指揮車、火控雷達、6部8聯裝發射設備和48枚阻攔彈組成,其技戰術功用有着許多異乎尋常的特色。

中俄為什麼怕薩德:曝光真相竟是如此(全文)

一是導彈射程遠,防護區域大。

“薩德”的射程到達300千米,可防衞半徑200千米的區域,而“愛國者-2”和“愛國者-3”的反導射程僅分別為15千米和30千米。因而,“愛國者”被歸為“點防護體系”,“薩德”則為“面防護體系”,主要用於維護較大的戰略性區域和方針。

這一特色很受日本、以色列等領土面積不大的國家喜愛,因為數套“薩德”即可將其全境掩蓋,起到美國“國家導彈防護體系”的效果。美軍方曾聲稱,4套“薩德”加上7套“愛國者”體系即可掩蓋韓國全境。

二是阻攔高度和炸燬概率較高。

“薩德”阻攔高度為40至180千米(即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而這個阻攔高度區間正好是射程3500千米以上的長途和洲際導彈的飛翔末段,以及射程3500千米以下的中近程導彈的飛翔中段,故聲稱“當今世界僅有能在大氣層內外阻攔彈道導彈的陸基反導體系”。

中俄為什麼怕薩德:曝光真相竟是如此(全文) 第2張

三是選用“動能殺傷技能”,損壞威力大。

美軍此前的防空和反導導彈一般都選用“高能炸藥破片全向飛散”的殺傷方法,通常只能完結所謂的“使命損壞”而非“導彈損壞”,即僅使來襲導彈偏離原定軌道,方針彈頭內的爆炸物或生化戰劑仍會散落地上形成損傷。“薩德”體系阻攔彈的損壞機理則是“磕碰-殺傷”,以高速碰擊來引爆方針彈頭,其間產生的高熱可使生化戰劑失效。“動能殺傷”的難度不亞於“槍彈打槍彈”,對末制導和空間機動的矢量技能請求很高,卻也大幅減少了“薩德”阻攔彈的戰役部質量,使其增加阻攔高度成為可能。

四是機動才能和體系生存性較強。

每輛“薩德”發射車全重(含10枚所攜阻攔彈)約40噸,可迅速空運至所需戰區,並經過公路機動改換陣地逃避衝擊。發射車從裝彈到完結髮射準備不超越30分鐘,待命中的阻攔彈接到指令後幾秒鐘便能發射。

五是數據兼容性強,體系運用廣泛。

“薩德”規劃之初就把體系兼容性確定為技能要點,並在試驗中處理了與水兵的鏈接互通疑問,然後易於同“地基中段阻攔”“愛國者”和水兵“宙斯盾”等體系隨機構成各種形式的多層反導體系,做到情報資源共享和協同作戰。

中俄為什麼怕薩德:曝光真相竟是如此(全文) 第3張

最終,也是最主要的,是方針辨認才能強大。

“薩德”體系運用的AN/TPY-2型X波段雷達,聲稱當今世界上最大、功用最強的陸基移動雷達。美軍方聲稱其勘探間隔為500千米。因為雷達勘探間隔與方針的雷達截面積密切相關,故該型雷達關於彈體沒有別離的上升段中長途和洲際導彈的勘探間隔應在2000千米以上。

該型雷達可在870千米間隔勘探到雷達截面積較小的隱形方針,故具有相當的反隱型戰機才能。該型雷達運用的窄波束,則能在580千米擺佈的間隔準確評價方針彈頭的估量位置,並辨認假彈頭。

僅僅從地輿上來剖析,朝鮮半島東西寬360千米,南北長1000千米,這一區域如果需求導彈掩蓋,射程在1000千米以內的短程彈道導彈滿足,實際上的底子意圖是為了消除我國和俄羅斯的戰略震懾才能,美國使用韓國對朝鮮導彈的驚懼心思,意圖迅速加強其在東北亞的歸納控制才能,在這一點上,也完全符合其重返亞太的戰略意圖。

中俄為什麼怕薩德:曝光真相竟是如此(全文) 第4張

據美國原子能科學家聯盟專家克里斯滕森估量,因為射程約束,我國當前最領先的“春風-31”系列洲際導彈可進犯美國本鄉的發射陣地僅有東北、華北等有限疆土,均距韓國不遠。而“薩德”體系配套的X波段AN/TPY-2雷達可勘探起飛階段的洲際導彈,為後續阻攔供給預警和情報支撐。

除了致使我國洲際導彈震懾力降低外,“薩德”佈置在韓國境內,比起佈置在日本,能向西向北推動300公里的勘探間隔,然後更方便地監督我國東北、華北、東南沿海大多數區域,以及俄羅斯遠東區域大多數的中長途導彈發射活動。

理論上講,我國在東部沿海區域機動發射的“春風-21D”、“春風-26”系列反艦彈道導彈也面對“提早曝光”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