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佳節至: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可知道

又是一年端午佳節至: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可知道

端午佳節至,粽葉飄香時。又是一年端午佳節,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這其中包含着中國人濃濃的情感。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端午節歷史悠久,流傳最廣的説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如今又到端午,我們一起穿過厚重的歷史,來了解一下這個充滿濃情的節日。

又是一年端午佳節至: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可知道

端午節的三位名人

端午節古已有之,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

但自春秋之後端午節更多的是紀念。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各不相同。愛國詩人屈原因規勸楚懷王未果反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殉國明志,因為屈原偉大的愛國情節,所以大部分南北方人民都會在端午這天紀念他。

但是在東吳一帶,五月初五紀念的則是另一位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伍子胥。伍子胥助夫差破楚敗越功勛卓著,後來規勸夫差滅掉越國殺掉勾踐,但被伯嚭獻讒言,最終在端午這天被投入大江。東吳一帶的人民為了感激伍子胥為吳國所做的貢獻而在端午節紀念他。

而在江浙一帶,曹娥投江救父的故事也是端午節一個悽美的民間傳説。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其實無論是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或者曹娥,都是為了紀念和宣傳中華民族的美德。

又是一年端午佳節至: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可知道 第2張

端午食粽

端午是一個有味道的節日,粽葉飄香,讓人食慾大開。關於粽子的故事足夠説上三天三夜,而它味美甘甜的味道更是讓人垂涎欲滴。金庸小説《鹿鼎記》中雙兒兩枚潮州粽子收穫韋小寶的心,《神鵰俠侶》中程英為楊過做的潮粽鹹甜皆有味美誘人。

關於粽子餡兒的爭論南北方一直未停,基本上是南鹹北甜。江南水鄉多心靈手巧,餡料兒也是極盡豐富五花肉、鹹鴨蛋、豆沙、蜜棗、鮮肉、八寶、乾貝,光是聽這些粽子餡兒就已讓人食指大動。北方人性情豪爽粽子的餡料相對於南方也比較簡單多是豆沙、蜜棗、大棗之類,有時候也會加一些果脯蜜餞。

粽子常見的形式有三角粽、四角粽。南方還會多一些地方特色的包法很是精緻好看。作為一個北方人,小書也不得不承認南方的粽子更誘人。

只是記得有一年在南方過端午,面對南方那麼多鮮香的粽子卻食不知味,心中只想着媽媽在家包的蜜棗粽子。也許在每個人的心中,最香甜的粽子也許就是媽媽包的。

其實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粽子裏都有一味餡兒那就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美好傳統和濃濃的親情。

又是一年端午佳節至: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你可知道 第3張

龍舟競渡和踏柳吟詩

賽龍舟是南方人過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節目。節日這一天,龍舟爭競奮力划槳,水波激盪、鑼鼓震天,龍舟划槳者齊心協力奮力向前,觀者如潮加油助威,場面熱鬧非凡。

賽龍舟一直是端午節的重頭戲,相傳是為了驅散魚羣,以免它們吃掉屈原的身體。

古時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如今賽龍舟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意義,宣傳端午佳節習俗,弘揚團結奮鬥精神。

古時北方人在端午的時候多會到城外設宴相聚,吟詩作賦,風景如畫、詩歌儒雅,被稱為踏柳。如今北方的端午仍會有詩文徵稿、郊遊賞景的習俗。在端午的早晨家長們會帶着孩子到草木茂盛的地方拉上面的露水給孩子洗臉,這種習俗叫做拉露水,據説可以耳聰目明,一年不害眼病。

無論是賽龍舟還是踏柳拉露水,都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習俗寄託了人們的美好心願。

年年端午粽飄香,龍舟爭渡志昂揚。踏柳賦詩全家行,晨露洗臉不生病。

每一個端午習俗都飽含着歷史的文化深藴,它是無數代人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美篇書,用圖片和文字記錄端午的盛況,記錄一家人團聚的歡樂,記錄一份節日的美好,讓故事不斷的傳承下去。

端午節的由來之端午節精美詩句

端午節有太多的典故 、傳説,自然而然文人騷客們就寫下了非常多的精美篇章,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 李隆基《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 蘇軾《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 陸游《乙卯重五詩》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殷堯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 邊貢《午日觀競渡》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 —— 蘇軾《浣溪沙·端午》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 貝瓊《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 杜甫《端午日賜衣》

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 —— 張可久《賣花聲·懷古》

碧艾香蒲處處忙。 —— 舒頔《小重山·端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 趙蕃《端午三首》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 —— 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

菖蒲酒美清尊共。 —— 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 吳文英《澡蘭香·林鐘羽淮安重午》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 —— 褚朝陽《五絲》

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 陳與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競渡歌(節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節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