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早期閲讀的誤區

誤區一:閲讀就是識字。

專家提醒:早期閲讀的誤區

有的家長説:我覺得讓孩子看書的目的就是讓他多認幾個字,只要孩子會認字,就會自己看書了。從小打下良好基礎,上學以後就容易取得好成績了。所以我經常給孩子買一些生字卡片或看圖識字之類的書,現在我女兒剛滿4歲,她已經能認600多個漢字了!其實這種看法是十分片面的,孩子會識字,但不一定會閲讀。浙江有一個小女孩,2歲的時候就已能識字,4歲會背唐詩,6歲可以將一部長篇小説上的字全部讀出來,但是她直到國小二年級,仍然連最簡單的看圖説話都無法完成,大多數的字對幼兒來説沒有意義,無法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所以,閲讀不等於識字,不能以孩子識字量的多少來判斷孩子是否會閲讀,想象力才是閲讀的基礎,能夠運用想象力來描繪眼睛無法見到的故事,才算是真正會閲讀。在知識爆炸的多元社會裏,孩子更需要培養主動的學習精神和融會、消化知識的想象力,而圖畫書正是培養孩子這些能力的最好媒介。

誤區二:認字一定要和寫字同時進行。

事實上,兒童從出生就開始了學字,先學的是字音,然後又學字形,至於寫字則是在兒童合適的時候進行的。幼兒園裏要識字的第一目標是閲讀,只要孩子能見字讀音就行。過早的讓學前兒童執筆,只會加重孩子的負擔,進而失去對閲讀的興趣。分段教學,這才是科學的識字方法,寫字應該等孩子長大進了國小再教。

誤區三:應該先識字再閲讀。

中國語言文字委員會、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佟樂泉先生指出:兒童的言語發展是綜合能力的發展,並不是某個階段只發展識字能力,而另一個階段只發展閲讀能力,如此等等。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單獨劃分出一個識字階段,這與兒童言語發展規律是不吻合的,也是不相適應的。事實上,識字和閲讀不可分,不能脱離閲讀談識字。現在市場上有些識字卡片屬於是脱離了閲讀的識字,其實,在閲讀中自然識字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感。成人在引導幼兒識字時,要克服急幹求成的心態,大量地、系統地、機械地讓幼兒識字是不足取的,而是應該在閲讀圖書的過程中,先培養幼兒看圖講故事的能力,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在成人給他們念故事的過程中,在口語和文字—一對應的互換過程中,學會辨別一些出現頻率較多的文字。如果單純地認讀字體不僅會割裂閲讀和識字之間的關係,破壞幼兒在閲讀中自然形成的語感,而目容易降低幼兒識字的積極性,對幼兒養成自覺學習、樂意學習的習慣也極其不利。

誤區四:看文字才算閲讀,看圖畫、色彩不算閲讀。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已經有了一定識字量,多看純文字的書,閲讀能力才會提高,只有看文字,才是閲讀。其實,圖畫故事書閲讀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需要學前兒童具備大量的知識、經驗和策略,對兒童的發展,對兒童想象力、思維能力、藝術審美能力、情感、態度、社會性的發展及語言能力的發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而且這種價值決不是文字閲讀所能替代的。而且,利用好圖畫,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字,並結合上下文和圖畫學習生字詞。因此我認為,即使在學前晚期,幼兒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字閲讀能力,圖畫仍然對幼兒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成人應充分重視它,利用它。

誤區五:嬰兒不會看書,只會搞破壞。

一位家長給不到三歲的兒子買了幾本圖畫書,孩子看見圖畫書就又撕又咬,不到兩天就全部毀壞了,這位家長歎着氣説:孩子太小,根本不會看書,只會玩,搞破壞,買書也是浪費。其實, 孩子玩書,撕書等是一種閲讀準備行為。孩子天生是喜愛書本的,書對嬰幼兒而言就是一個玩具,在經由咬、翻、甩、搬等各種對書的探索行動中,寶寶開始了他的閲讀之旅。孩子翻書、玩書(最終多演變成為撕書)等活動,是對閲讀的一種準備行為,正式閲讀之前的準閲讀活動,是閲讀能力出現、發展、提高的基礎和前奏,隨着身心的成長,幼兒閲讀的方式有其階段性,家長可適當引導。為了防止孩子毀壞書,可以為孩子選購一些撕不壞、質地較硬的圖畫書。

誤區六:圖畫書一定要色彩鮮豔。

很多人都認為孩子喜歡鮮豔的顏色,因為鮮豔的顏色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其實,圖畫書中的圖畫可以不用鮮豔的顏色,只要能充分表達故事就行。許多世界優秀圖畫書甚至是黑白的,它們同樣可以創立一個豐富多彩的故事世界。事實證明,色彩雅緻的畫面更能讓孩子靜下心來沉入到故事中去,而且也更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孩子優雅的氣質和非凡的審美能力。

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閲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作為家長,我們要懂得閲讀,走出嬰幼兒早期閲讀的誤區,讓他們掌握一些與閲讀活動有關的準備技能,培養閲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從而促進其今後的正式閲讀。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最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