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地下的澳大利亞小鎮 避暑勝地(圖)

庫伯佩迪位於澳大利亞最乾旱的南澳,西面是維多利亞大沙漠,東面是辛普森大沙漠。然而,就在這樣一片荒涼的土地上卻屹立着一座繁華的庫伯佩迪小鎮。“庫伯佩迪”這個名字來自於土著民族語Kupapiti,意為“白人的洞穴”。為了避開高温天氣,居民都在地下生活和工作。

建在地下的澳大利亞小鎮 避暑勝地(圖)

庫伯佩迪盛產蛋白石,有世界上儲量最大的蛋白石礦區,被冠之以“世界蛋白石之都”的美名。這些礦區不僅給當地人解決了工作,而且也吸引了很多的國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

遊覽庫伯佩迪,除了參觀地下家居、地下教堂、礦洞、地下藝術博物館以外,還可以到高爾夫俱樂部觀看比賽,甚至驅車到附近的“布加維斯”和“月亮平原”去欣賞大漠落日,體驗地下之城的與眾不同。

建在地下的澳大利亞小鎮 避暑勝地(圖) 第2張

庫伯佩迪是南澳大利亞州北部的一座小鎮,這裏距離阿德萊德北部850千米。從表面上看,這裏相當荒蕪。這個位於斯圖亞特山脈邊緣的無樹平原,只有一些房子稀疏地佇立在上面,這裏較北的地方還有數個小旅館和餐廳、一個警察局、一所學校和一間醫院。但這些不過是半個小鎮的樣子。另外半個小鎮藏在地下,小鎮居民們在寬敞的洞穴和隧道中建造房屋、旅館、餐廳、酒吧和教堂等等建築。

1915年,一名14歲男孩與其父親一起來這個地方進行淘金露營,發現了蛋白石之後,庫伯佩迪就開始慢慢被人建造。幾年內上百名探礦者瓜分了這裏。很快人們發現在這裏的地面上生活實在艱難。夏季,地表温度直逼40攝氏度。最熱的時候,地表相對濕度僅百分之二十,天空中連一絲雲朵也無。

建在地下的澳大利亞小鎮 避暑勝地(圖) 第3張

庫伯佩迪最有名的指示牌之一。該鎮擁有大約25萬個礦井,因此為走路不長眼的遊客設立了許多這樣的警告牌。現在一些T恤、咖啡杯、旗幟和揹包等事物上也印有此類警告,遊客們可將其當做紀念物帶回。

為了躲避白天灼熱的温度,居民們開始轉居地下。早期庫伯佩迪的房屋建造在那些為了搜尋蛋白石而被挖出來的洞穴裏。現代庫伯佩迪的房屋則建造在山坡裏,擁有一切地面房屋必須的設施,比如起居室、廚房、步入式衣帽間、酒吧和地下室。房屋入口一般同街面持平,而房間則通常靠裏。所有房間均通過豎井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建在地下的澳大利亞小鎮 避暑勝地(圖) 第4張

這種巧妙的居住方式由一戰退役後前來挖礦的士兵引進。庫伯佩迪原本叫Stuart Range Opal Field,以1858年第一個歐洲探索者John McDouall Stuart的名字來命名。1920年改名庫伯佩迪(Coober Pedy),澳大利亞土著詞彙kupa piti的英文版本,意為“白人的洞穴”。

如今庫伯佩迪是高品質蛋白石供應行業的佼佼者,這裏出產世界上大部分白蛋白石。該鎮擁有70多個蛋白石田,是世界上最大的蛋白石礦產區。

建在地下的澳大利亞小鎮 避暑勝地(圖) 第5張

當地擁有高爾夫球場,為了避開白天的高温,大部分高爾夫球是便於夜間玩耍的夜光球。球場完全沒有草,高爾夫球手通常會攜帶一塊“草皮”來開球。雖然球場沒有草坪,也不妨礙人們在這裏樹立一塊警告牌,讓人們不要踩踏草坪。

庫伯佩迪位於澳大利亞最乾旱的南澳,西面是維多利亞大沙漠,東面是辛普森大沙漠。然而,就在這樣一片荒涼的土地上卻屹立着一座繁華的庫伯佩迪小鎮。“庫伯佩迪”這個名字來自於土著民族語Kupapiti,意為“白人的洞穴”。為了避開高温天氣,居民都在地下生活和工作。

建在地下的澳大利亞小鎮 避暑勝地(圖) 第6張

庫伯佩迪盛產蛋白石,有世界上儲量最大的蛋白石礦區,被冠之以“世界蛋白石之都”的美名。這些礦區不僅給當地人解決了工作,而且也吸引了很多的國外遊客來此參觀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