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旅遊特色 景美人更美(圖)

 美人靠

俗話説“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據説最早的美人靠是吳王為了討好美女西施而建的,西塘方言中“鵝項靠”與“吳王靠”是諧音,有人稱之為 “吳王靠”,後來此樣式在江南一帶的臨河建築中廣為運用,美人靠也是“每人靠”,每個人都能靠。

西塘旅遊特色 景美人更美(圖)

  馬頭牆

清代中期,徽商東進,把建築文化也帶到太湖流域,帶有封火牆的建築很快在民間流行。不同的是,當地老百姓將原來徽派建築中平直的牆體改造成馬頭型,人稱馬頭牆。古時候民間防火意識相當強,尤其是寒冬臘月,空氣乾燥,容易失火。安了馬頭牆可以削減風力,就算鄰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財產。西塘的馬頭牆,有一層兩層三層,甚至更多,這完全隨房屋開間深淺的需要而增減馬頭牆層數,與主人的地位,財富並無關係。

 河埠

河埠不但是人們停泊船隻、交易商品的場所,也是人們日常取水、洗滌物品的所在。主婦們在這裏浣衣洗米,在這裏張長李短。即便家家都有自來水,依然有鎮民們尤其是年長者,喜歡並習慣使用河水。以前買東西極為便利,只要聽到河道中貨船上的叫賣聲,走下河埠,上船討價還價,成交後提着東西回屋去。還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婦在小樓上用繩繫着個籃筐,把錢放在裏面吊下去,成交後再把菜果和油鹽醬醋吊上來。這種足不出户的採購方式,只有水鄉臨河的人家才有。

西塘旅遊特色 景美人更美(圖) 第2張

船鼻子

河埠與船隻的關係密不可分,稍加留意您就可以發現河埠旁的岸壁上,砌有系船纜繩的孔眼石,用於固定船隻。這就像繩子穿在牛鼻子上一樣,所以孔眼石就被稱作“船鼻子”。最初船鼻子只講究實用,久而久之也開始講究美觀,往往被雕琢成如意、花瓶、暗八仙等紋樣,極富傳統文化情趣。

繫纜石

繫纜石狀似石蓮花,埋入土中,形似蓮花樁,這是供過路舟船停泊繫纜,一個纜石上可同時拴幾根纜繩,這也是古代鎮上為數不多的幾種公用設施之一。

西塘旅遊特色 景美人更美(圖) 第3張

 高階沿

明清時期的大户人家,特別臨河的人家講究財不外露,有“小小蟹洞裏能摸出個大螃蟹來”比喻建築特點。但如果稍加留意,人們往往在大門口就能觀察到主人身分或身價的特徵。在明代,建築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於“青石”的“青”與“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西塘鎮內有的人家門前階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為明代時的門前用青石鋪地到清代再用整條毛石蓋上去形成的。

花牆

它是用普通的瓦片組搭而成的,一般位於天井或院子的圍牆牆體的上部,用來通風,既美觀又實用。

西塘旅遊特色 景美人更美(圖) 第4張

 觀音兜

西塘全鎮幾乎找不到屋頂上張揚的飛檐翹角,處處顯示出平民文化元素。大多房屋的頂都是最簡單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頂。在清代,新造房屋要交税,納税的標準是正樑,幾根正樑交幾份税。要是想擴大面積又不交税就只有想辦法,西塘人很聰明,建房就用硬山頂,只需一根正樑,然後東西廂房一般是單屋面落水,沒有正樑。一些考究的人家把邊牆建得很高,甚至高出屋面與屋頂。把這部分高出的牆頂端做成漂亮的圓弧狀,猶如觀音像兜的頭巾,很具風韻,人稱“觀音兜”。

 花窗

花窗的結構有多種,常見的為各種格子圖案,也有格子上再雕另外花樣或吉祥圖案的。這是當地人思想上保守與開放的矛盾體現,在人們剛開始用玻璃的時候,總覺得家裏的東西和全家的生活全部暴露在別人面前不妥當,但又非常想趕時髦,所以出現了在玻璃窗上再用木格子作掩飾。

西塘旅遊特色 景美人更美(圖) 第5張

 瓦當

瓦當位於檐口,在底瓦和麪瓦終端都設有瓦當,下瓦端叫滴水,上瓦端叫“貓頭”。西塘的明清建築很多,現存民居建築上的瓦當最早的約在明末清初,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背景,瓦當圖紋十分豐富。多少年來,許多建築物都消失了,而瓦當—中國傳統建築物上一個極小的構件,卻保留了下來,成為社會歷史和地方風情習俗變遷的記載。

一碟青豆,幾個一口小粽子,兩塊八珍糕,再讓店家燙上一壺黃酒,神仙般的日子也就如此這般的逍遙了。

 美人靠

俗話説“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據説最早的美人靠是吳王為了討好美女西施而建的,西塘方言中“鵝項靠”與“吳王靠”是諧音,有人稱之為 “吳王靠”,後來此樣式在江南一帶的臨河建築中廣為運用,美人靠也是“每人靠”,每個人都能靠。

西塘旅遊特色 景美人更美(圖) 第6張

  馬頭牆

清代中期,徽商東進,把建築文化也帶到太湖流域,帶有封火牆的建築很快在民間流行。不同的是,當地老百姓將原來徽派建築中平直的牆體改造成馬頭型,人稱馬頭牆。古時候民間防火意識相當強,尤其是寒冬臘月,空氣乾燥,容易失火。安了馬頭牆可以削減風力,就算鄰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財產。西塘的馬頭牆,有一層兩層三層,甚至更多,這完全隨房屋開間深淺的需要而增減馬頭牆層數,與主人的地位,財富並無關係。